清代的银元宝长得什么样?

赖致彤赖致彤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银元宝是中国古代对于银两形状的俗称。由于银锭的形状很像猪嘴的形状,所以有地方面叫“猪宝”或“猪嘴”。

银元宝是中国古代货币之一。宋到清,流通的是铜钱。因铜钱10斤为1贯,一贯铜钱体积大不易携带,商人行走时便将铜钱换成银子,但此时的银子还没有固定形状,一般为矩形板块或饼形,“元宝”一词还未出现。后来,人们把它铸成船的形状称作“银引”、“银会子”用它代替银子去汇兑银两,使用极为广泛。

到了明代,出于流通方便考虑,官方规定将银铸造成有一定形状和固定重量(约为50两)的元宝,明清时称作“定例银”,地方解往京师作为漕粮折价的称为“漕平银”,交纳兵饷的称为“兵平银"。朝廷铸银锭(元宝)分上、中、下三种成色,上等成色为足银九厘九分,色白;中等成色足银九厘四分五厘,色微黄;下等成色足银七厘二分,色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