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原光钱什么样?
清代原光钱,从钱铜的成分以至成品的过程,都与新钱一样,也是经过矿石的勘采、冶铸、精炼,由钱局的工匠们打制而成,所以清代原光钱,保留了清代铜质的特征。铜质为红铜与黄铜两类(黄铜中又有偏红与偏黄的区别),一般而言,红铜质的原光钱,其铸造年代大多是清代前期,中期也有,但为数不多,到了清末,打制的红铜钱几乎完全绝迹了。黄铜质的原光钱,清代前期、中期、后期,都有铸造,其铸量之大,数倍于红铜质的原光钱。
由于原光钱打制之后,未进入流通领域,或虽进入而未使用,所以它与流通钱、古钱相比,最大区别就是钱体在外观上呈初铸时的“水银包浆”之色。这种“包浆”并非外部物质粘染而成,而是铜、锌、铅等金属成分在极短时间内发生氧化作用的结果。“包浆”之色的色调深浅,与时间的长短、打制的粗细、地火的燥湿、铁范的成色有关。总的说来,以清代早、中期所铸的原光钱,其“包浆”色较深,清代中晚期所铸的原光钱,其“包浆”色较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