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博物馆有哪些书法作品?
海南书法作品的发现起源于海南岛的田野考古,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掘,先后出土了汉代的陶文与铜刻,宋、元、明的铜、石、陶瓷和墓志铭刻,还出土了晚清与民国时期的石碑等。
其中一件珍贵的文物,就是“南溟奇甸”碑刻,现收藏在海南省博物馆,由清雍正年间(1731年)两广总督孔毓珣所书,此碑刻镌刻于青色岩石表面,石碑宽83厘米, 高61厘米, 厚32厘米。“南溟奇甸”四个字纵款,楷书,每字75厘米见方,笔划宽3—4厘米,笔力劲健,结体庄肃,气势宏奇,为清初海南书法艺术的上品。
碑刻两侧有楹联,阴刻楷书,上联:“无诸地外,珠崖海上,天然一洞天,奇赋南溟为胜景”;下联:“汉吏桐乡,唐臣珠浦,太守三元老,大书奇甸是康庄”上下联末署“雍正壬午春二月吉旦”和“两广总督孔毓珣题”。其文记盛赞此岛是海上奇景乐土。
现存海南岛上另一方孔毓珣碑刻,是“重修琼州府城记”碑刻,现收藏在海口市五公祠五公祠内的海南第一楼,此碑刻为清雍正元年(1723年)镌刻。“重修琼州府城记”碑石高254厘米,宽100厘米,厚25厘米,碑额为阳文篆体横刻“琼台保障”,碑文为楷体自右向左竖排。
碑文记叙了琼台府城的历史沿革及城垣维修的经过,记载了琼台府城的地理位置及周围海域的物产和风土人情,其中对重修琼台府城的经过记述较详,这通碑刻对研究琼台府城的历代变迁及琼台地区物产、民俗文化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