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医书籍有没有收藏价值?
古中医书籍的收藏价值,要看书籍的品相、印刷、价值、发行量等等多方面来看。比如有些中医古籍,发行量极大,收藏价值就很低,有些中医古籍,则比较有价值的。
古中医书籍,年代必须久远,流传下来很少,才具有收藏价值。如现存最早的中医古代典籍《黄帝内经》,它保存了先秦、两汉时期众多医学家和思想家的理论,包括了当时自然科学的诸多成就。如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它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而且还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现存最早记载了人体解剖学知识的著作,而且也是现存的最早的人体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以及生物学、药性和方剂学、气功学、哲学、宇宙学、气象学、地理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等方面的重要著作。因此,该书也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黄帝内经》现存本为162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各9卷。第一部分为《素问》,第二部分为《灵枢》。两部分都是以问题的形式编写成的,内容互相配合。东汉以后,因医术之士对这两部分的内容和次序分别作了修改补充,到王冰(公元710~810年?)注释时,两书的分量各增至99篇,内容有部分重复,王冰只注释《素问》之9卷。宋初(公元11世纪初)林亿等校正医书,亦从《针经九卷》和《九虚论》中抽出一部分附入《素问》,至此,《素问》共有25卷81篇。《灵枢》原为9卷99篇,据《隋书•经籍志》载,齐、梁时《九虚针经》犹存,为12卷128篇。唐、宋之间或亡失了数篇,遂成为81篇。至宋末或称《九灵》或称《九针》。金代张惟一(公元12世纪中期)重新编次校正,正式定名为《针灸甲乙经》,并将81篇分为24卷。从此,《针灸甲乙经》与《黄帝内经素问》成为两本书。但在流传中《灵枢》仍有残缺。明初王太仆将新校正本《素问》和《针灸甲乙经》合为一本。他从《针灸甲乙经》中抽出和《素问》重复的《上古天真论》、《示从容论》、《疏五过论》、《征四失论》、《异法方宜论》、《移精变气论》等6论45篇,改题为《灵枢经》,与25卷《素问》合为一本。从此《素问》、《灵枢》的名称虽被沿用,而其内容和分量均已与古本不一致了,并合而成为一本。所以,1955年我们整理《黄帝内经》时,将《素问》与《灵枢经》合称为《黄帝内经》。但《黄帝内经素问》、《九灵》、《九针》、《灵枢经》等名称仍通称为《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