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红雾代表什么?
“红雾”,这个概念是行内人士对天然红色翡的俗称,严格地说,是指出现在翡石表层的一种红色氧化铁(Fe2O3)薄膜,它是由于外界空气和水中游离氧的作用,使铁晶体处于氧化状态而形成的,即俗称中的“上锈”现象。 这种天然的红色膜层薄如蝉翼,很娇气,容易受损,用硬物轻易即可刮掉。但即使这样,它那如霞似染,如梦如幻的绚丽色彩依然把整个首饰衬托得光彩夺目,迷人至极。而且,这薄如蝉翼的红色膜层还具有越戴越鲜艳的特性,就如同涂了唇膏的女性一样,经唇舌之间的反复揉搓,唇膏会越发明亮动人起来。所以,有经验的赏玩者往往把刚买回来的新饰品放置在清水中浸湿,再用丝绸轻轻擦拭,使其表面的“红雾”层焕然一新,从而更好地进行赏玩。 市场上不乏质地细腻、颜色美丽的翡翠,但因为缺少必要的“红雾”层点缀而显得单调枯燥,价格也因此受到影响。所以,业内有句名言叫作“无雾不成翠”,正是强调了“红雾”这一天然色彩的重要性。
目前,除了极少数的极品翠绿色手镯或玉牌外,大多数的翡翠加工制品都需经过染色处理来增强其视觉上的色彩效果。不过,人工染色剂大多易褪色,且附着性差,只要仔细清洗,常用湿布擦拭,就不会破坏其颜色。而对于少数极品翠色首饰(比如颜色极纯正浓艳的绿色蛋面),为了保持它的原汁原味,商家往往不将它染色,让其表面裸露着自然的本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青翠”。这些极品翠色的宝石如果经过染色,反而显得画蛇添足了。
红翡也称为“红皮”,是缅甸最著名的红皮翡翠,红皮是由于翡翠表层受风化作用,形成褐铁矿染色而成。其主要分布于保山地区与缅甸毗邻的后谷帕敢矿场与后谷地区。红皮是翡翠除绿翠外价值最高的品种。红皮有鲜红,深红、浅红、褐红等种类,并与紫牙乌(黑色玉)有成伴生矿的现象,“蜡皮”也就是翡翠外皮呈红黄色腊质的称为“金皮”,一般有“金皮”作外皮的翡翠内部常为上等翡翠。
“红雾”俗称“翻砂红”、“渣红”行话称为“老红”。这种翡翠主要出现于中溪地区(兴龙矿场),是在黄色玉璞内出现成片鲜红如带雨的朝霞,一般这种翡翠透明度较高,有玻璃光泽,是中溪水系产出的优质品种,可惜数量稀少,很难见到,十分珍贵,“红雾”也常见于其他矿场产出的璞料上,质地有老有嫩,水雾也有高有低,绿色也时有出现。
紫罗兰翡翠:紫色翡翠又称“春”翡翠,行内俗称“椿”,紫罗兰翡翠主要出现于兴龙矿场产出的璞料上,也有其他矿场中产出。紫罗兰色翡翠的紫色常与绿、黄、白、红等色共存,主要呈色部位多在璞料外层,色紫如霞,非常艳丽可人。常出现的有紫玉、青紫相间的紫翠,常为长筒或扁平形状。也有紫、绿、白各占1/3的“三不笑”玉。
其他颜色翡翠,如白豆、白青、青灰、黑青(紫牙乌)、黄茶、黄棕、黄皮和青绿等品种也很常见,这些翡翠本身没有什么价值,人们常在这些璞料表层或裂际常会出现翡翠癣,人们习惯称之为“癣皮”,玉癖就长在这些癣皮内或癣皮下。
翡翠癣是优质翡翠的标志,凡是出现癣皮的璞料一般都含有价值甚高的翡翠。有些老矿的黄皮下也有癣皮。癣皮的形状、质地都是多种多样,有圆、椭圆、长椭圆、菱形、条条形、块状、不规则形,它们有的附着在璞料的表层,有的深深地切入璞料的内部,甚至深入脉管,如遇到这种情况,要提防翡翠内有断层裂隙出现。玉癣的质地有硬有软,硬的叫“老癣”,一般与玉里的绿紧密连在一起,不易脱落;软的叫“粉癣”、“嫩癣”、癣皮表面有油汗,常有绿色附着于癣皮上,很容易脱落。癣皮的表面常出现黄色如鸡油般,也有黄绿相间“瓜皮癣”。玉癣与“黄水”并存。黄水是翡翠表层由于受水的渗入或受蚀变成黄色。
有玉癣的翡翠常常有红色。白色或黑色围绕在玉癣周围,“红皮”、“白皮”和“乌黑皮”也称“三彩皮”。人们有“不怕青,就怕红”的说法,青皮下是次绿或草绿,而红皮下是玻璃绿或祖母绿,人们很看重红皮。也有“乌黑皮”包绿玉的说法,其实乌黑皮就是紫牙乌,紫牙乌与绿玉是伴生的。总之,“玉癣”、“三彩皮”、“黄水”都是翠玉(翡翠)的标志物,是优质翡翠的象征。在鉴定翡翠原石时如果遇到这些标志物就非常幸运了,要好好把握这个鉴定翡翠原石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