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特征有什么?
1.均一透明度: 好的翡翠原料(原石或半成品),其内部颗粒之间的结合是紧密的、均匀的;经过抛光,表面会呈现出非常好的透明度,像玻璃一样亮晶晶的。这是由于好的翡翠密度比较高,组织比较致密的原因造成的。相反,那些品质差的翡翠,颗粒之间结合得不紧密,内部会有较多的小空隙存在,用指甲轻轻刮磨容易留下痕迹,用灯光或者强光手电照射,可以看到里面有很多杂色斑点。这样的“翡翠”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处理的,也就是业内常说的“B货”“C货”。
2.翠性: “翠性”又称“苍蝇翅”,是指翡翠表面颜色分布的形状,可以理解为表面色彩的方向感和层次感。天然翡翠由于含有氧化铁等金属氧化物,在光的照射下,会出现类似翅膀的闪光,即所谓的“翠性”。而一些人工处理的翡翠,由于表面被浸入染料,也会出现类似的“翠性”。不过,染色的“翠性”一般比较大且没有规律,看起来比较生硬。
3.色根: 在自然光线下仔细观察,好的翡翠会看到有颜色的聚集,这就是所谓的“色根”。它的位置往往和裂纹、杂质的位置一致。“色根”的颜色通常为绿色或者紫色。
翡翠的品质评价主要包括颜色、透明度、质地、裂纹和形状。具体要求是“浓、阳、正、俏、均、明、细、净、美”。
翡翠颜色的浓、阳、正、俏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评价“绿”色的浓度时,用“俏”来形容颜色的优劣。“浓”“阳”“正”“俏”四字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如:“浓”和“俏”是矛盾的,要“俏”就不“浓”;要“浓”就不“俏”。只有同时具备“浓、阳、正、俏”四个字的颜色很少,翡翠的颜色往往是四个字都不占,或者只占到了其中之一或之二。比如我们见到的“绿”色,有的浓且俏,但不正也不阳;有的浓阳正俏,但“到肉”很少。因此,对于颜色的要求,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哪一方面要求高一些,哪一方面要求低一些,要综合起来考虑。
翡翠的质地及透明度
在颜色、裂纹、形状已确定的前提下,对翡翠的质地和透明度的要求是“均”“明”“细”。
“均”,指颜色、水头及裂纹的分布要均匀。“明”,指透明度要高,行内称为“水头足”或“底子明”,简称“底子明”、 “明”。还有的用“刚”来表述翡翠的透明度,“刚”是透明、利落、脆生的翡翠独有的光泽。
“细”,指翡翠的结晶颗粒要细,即翡翠结晶物的粒度要微小,越大,质地越粗,“细”还指翡翠的“地子”、“水”不要过“糙”、过“干”。
翡翠的裂纹
裂纹在翡翠中是很常见的,有大裂纹、小裂纹、内裂纹、外裂纹、星裂纹。有的裂纹很小,在强光照射下看不见,照相机也照不出来,但用放大镜观察是可以观察到的。裂纹的存在大大降低了翡翠的收藏和增值价值,因此,翡翠以无裂纹者为好。当然,对于小裂纹、内裂纹可以忽略不计,而不能忽略不计的裂纹,要尽量小,尽量少,存在相对隐蔽的部位。
翡翠的形状
形状也是影响翡翠价格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讲,要选择形状比较接近于规整的形状,而且块度要大。有裂纹或有瑕疵(“脏点”、“黑癣”)的存在时,要尽量使裂纹和瑕疵存在非主要部位或相对隐蔽的部位,或者通过设计、加工、打磨,把裂纹和瑕疵遮掩、消除掉。